随着集装箱费用在今年明显下滑,全球航运市场前景如何?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聚了多家航运物流港口企业。全球航运业的三大巨头(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达飞)、中远海运、德国汉堡港营销协会、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HHLA)、赫伯罗特货柜航运有限公司等都是连续五次参加进博会的“元老”。
在进博会上,除了集中展示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外,对于航运市场的前景,这些航运物流业巨头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研判。
供应链挑战依旧存在
对于当前集运市场价格的回落,记者从进博会上的参展企业获悉,一方面受海外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高通胀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此前受疫情影响的海外码头拥堵、内陆运输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了明显的缓解,推动了供应链供需关系的改善。
在本届进博会的配套活动第三届德国物流供应链圆桌会议上,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科琳·阿贝尔告诉记者,目前全球供应链正受到疫情、自然灾害、俄乌冲突以及不断升高的地缘政治紧张态势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正通过增加库存或供应链数字化等方式对供应链战略进行调整,以期增强行业韧性。
堡港营销协会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特恩(Axel Mattern)则就德国第一大港汉堡港的最新情况解释道,2022年上半年,汉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趋势比预期向好。今年前六个月,汉堡港的集装箱总吞吐量达440万标准箱(TEU),略涨了0.9%。
不过,马特恩告诉记者,俄罗斯一直以来是汉堡港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地缘冲突已使得今年上半年汉堡港处理与俄罗斯的集装箱量下滑了50.9%。俄罗斯也从汉堡港昔日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位置滑落至第15位。
好在汉堡港前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没有变化,依旧是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马特恩告诉记者,其中,对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30万标准箱,增长了5.8%,占集装箱吞吐总量的29.5%。汉堡港与中国25个城市相连的中欧班列还在平稳运行。
就在进博会期间,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载有进博会参展展品的“中欧班列—进博号”列车11月2日从满洲里口岸入境,7日上午抵达上海。这是继去年10月上海市首列进口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的第六趟进口班列,同时也是进博会参展展品连续第二年从德国汉堡搭中欧班列直达上海。此次“中欧班列—进博号”载有41个集装箱,其中14个集装箱运载的德国汽车配件、管材将参加此次展会。
除了地缘冲突,马特恩对记者分析道,今夏欧洲多国出现的码头工人罢工也使得供应链又一度趋紧。今夏,不仅仅是德国,英国、南美多国的港口先后出现这一情况,导致集装箱堆砌在港口一时无法转运。“同时在德国,德铁又在对铁路网络等基建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港口对集装箱的转运。”马特恩说道。
此外,马特恩介绍,目前,汉堡的码头运营商试图通过与进出口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来构建一个更强大的网络,“但是,仅仅汉堡这么做还不够,全球所有的港口都需要行动起来。面对非常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我们无法单独应对。”
供需会寻找新平衡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记者记者看到,中远海运集团牵头的比雷埃夫斯港务局、东方海外、中欧陆海快线、CSP西班牙码头等10家境外参股控股企业在“集装箱小镇”中亮相。现场围绕“链接世界的航程”主题,就港航物流供应链领域的绿色、低碳、智能环保等领域,展示了航运物流供应链对全球贸易的支撑与保障。
对于集运市场的未来,马士基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而这将拖累海运的未来订单量。马士基预计,今年全球集装箱需求将下降2%~4%,低于此前预期,且2023年集装箱需求也可能出现萎缩。
德鲁里综合世界集装箱指数显示,集装箱价格的关键基准为每40英尺集装箱3689美元,在连续32周的下跌后,这一数字比去年9月同期下降了64%。目前数据远低于疫情最严重时期超过1万美元的创纪录价格,但仍比疫情前的1420美元高160%。
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施索仁(Soren Skou)认为,虽然今年的业绩是由持续上升的海运费用驱动的,但很明显,海运费用已经见顶,“在需求下降和供应链紧张缓解的情况下,海运情况将在第四季度开始恢复正常,公司海运业务收入将在未来几个月下降。”